央企虧損收窄受益于資產甩賣
當前央企業(yè)績的普遍下滑和部分企業(yè)的虧損,隱射出中國相當嚴峻的規(guī)模魔咒(即產能過剩),及國企所有權虛置下的激勵不相容。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擴展,帶動了處于迂回生產深段的壟斷國企利潤的快速增長,而不論是經濟快速增長,還是國企業(yè)績激增,都源自以投資主導的粗放式經濟增長。如為減緩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決策層出臺了倚重國企和地方政府的巨額經濟刺激計劃,使國企成為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國內最大受益者。
然而,在正規(guī)金融系統(tǒng)依靠金融管制和金融壓抑,強化整個經濟系統(tǒng)被動儲蓄,并為國企提供巨額廉價金融資源,使之得以迅速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使國企陷入規(guī)模魔咒,令經濟深陷產能過剩。如鑒于中國快速增長的投資和資本存量,很多為滿足可貿易型商品貿易需求,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削弱國際需求時,國內在本應去杠桿、去產能時,卻選擇了加杠桿,最終在國內投資邊際效用下降和負債高企下,過度拓寬生產可能性邊界,蛻變成了日益突出的產能過剩。
同時,央企等固存的所有權虛置,股東硬約束失范等,導致企業(yè)預算軟約束和缺乏對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邊界的認知,使國企管理層更多地把做大資產規(guī)模作為經營理路。這使2005年開始的國企主輔分離等改革,最終隨著央企業(yè)績的快速增長,而于2008年左右蛻變成了新一輪國進民退潮。而去年以來央企整體業(yè)績下滑,部分央企巨虧,客觀上暴露了國企過度追求生產可能性邊界所難以遮蔽的規(guī)模魔咒。
進而言之,投資激進后部分央企瘦身警示,缺乏最終消費檢驗的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國企通過負債所形成的資產,很可能制造的是低效和無效資產,且這些資產會很容易變成不斷吸附經濟金融資源的老虎機,成為經濟體系的黑洞。
鑒于此,當前值得警惕的兩個觀點是,一是認為地方和國企債務風險可控,因為國企和地方政府巨額負債背后有相應資產支撐,一是認為通過投資拓寬生產可能性邊界才是經濟增長。前者混淆了資產的有效性甄別,即每筆負債都對應著資產,但負債對應的資產并不一定能支撐負債本身;后者則無視最終消費才是檢驗投資有效性和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核心標桿,即投資可看作是一種跨時消費,耐用品過長的迂回生產周期,反映的是其離最終消費相對遠,而無需消費檢驗其生產可能邊界。
由此可見,央企巨虧后的瘦身以現(xiàn)實理據揭示,清晰的政府與市場邊界,明確而人格化的產權制度,是經濟增長和企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政府過度介入市場,及產權不清晰,最終不僅使經濟轉型知易行難,而且經濟和企業(yè)將難以走出規(guī)模魔咒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