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烏龍指事件帶來的三大警示
但是一個如此重大的錯誤,一句簡單的解釋,這兩個事放在一起,似乎太不對稱。然而人們的思索不會被限制在“既定”的說法之中而不再探尋真正的原因。因為人們感到困惑,一個如此重大的錯誤,怎么能用一個“設計缺陷”就一帶而過,連個“人影”都找不到,這讓投資者如何能夠平息內心的忿恨,有人在問:今后我還能相信誰?
筆者認為,8·16事件留給我們有三大危險警示不得不防。
第一是防“失信于民”。上面提到的“還能相信誰”是股市中長期存在的老話題。證券監(jiān)管部門、券商、上市公司是股市游戲中的主角,任何一個不盡職,玩忽職守都會給股市造成無法預見的風險和損失。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會真正擔負起保護市場和投資者利益的責任。現在看來他們都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zhàn)。證券會主席肖鋼先生表示要有啃硬骨頭的精神破除大案,這是股市的積極信號。作為光大證券無疑應當把握住機會,把這次嚴重失誤的“技術層面”的深層次危險因素挖掘出來,給市場和股民明確的信號,風險是可控可以預防的,讓信任歸位是急迫的任務。在證券市場中找到真正的風險究竟出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并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這些風險。證券公司不只是會“圈錢”,還會幫助股民掌控自己的資本和財富不受損失。要恢復市場的信任,就必須遵守實話實說的原則,讓人們更多地了解真相,才可能幫助公司尋找共贏的機會。中國資本市場極為龐大,國際大鱷們紛紛翹首中國的良好證券市場氛圍,機會難得,我們應當讓世界上那些投資者放心的進入中國。所以,恢復信任,是有關公司的當務之急。
第二是防“黑手無形”現象困擾。人們曾長期迷信市場規(guī)律,市場力量和市場之手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現在人們應當開始清醒了,原來那一切都只是空話、虛話、騙人的話。光大證券制造的8·16事件造成的市場動蕩,就是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完成的,把這樣的事件推給無自辯能力的機器和系統(tǒng),的確不太厚道,也不公平。
其實,如果是真正的“人為錯誤”還是可控的,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設計缺陷”,不知這種有缺陷的設計會何時犯病,那真讓人感到恐怖。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是否有人會在設計軟件中故意埋入“定時缺陷”,按照預定程序和時間定時發(fā)作,“誤發(fā)”下單指令。那么中國的證券市場將成為真正的高危行業(yè)?梢钥隙ǖ氖牵覀兡壳皼]有建立這個防彈系統(tǒng)。
中國股市必須陽光化,必須清除任何“操盤黑手”的存活環(huán)境。在資本市場加快開放的今天,凈化市場的環(huán)境至關重要。
第三是防“無效監(jiān)管”失控蔓延。盡管有不少專家和媒體都在談及歷史上的“烏龍指”現象,似乎在說明一個問題:這種錯誤是常見的,可以理解的,為監(jiān)管無法全面到位提供“合理”借口。為什么不能從另一個方面提示我們的監(jiān)管機構如何防止“烏龍指”對市
場的傷害呢?泛泛要求加強所謂監(jiān)管,而無任何實質方案,措施,只靠嘴管,不用手“理”,管理豈不真是空喊了。這就是一個“無效監(jiān)管”,是未來資本市場潛伏的最大風險。
據了解,光大證券的自營部門長期沒有進行內部審計,是有意推諉,或是故意放任,或兩者兼而有之,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光大證券由于自身的“無效監(jiān)管”讓市場為它的錯誤買單,這個教訓不是賠償可以了斷的。
在和券商界的朋友談及這類事件時,有人問,如果關閉中國的證券市場三年,中國會怎么樣?中國經濟會因此崩潰?中國的股民會感到不會再受騙的幸福嗎?沒有人會把這個建議或想法當真。但是,筆者真的設想過,如果未來某一天,有哪位證券公司在下單時把3000萬股“誤入”成3萬億手的話,且成交有效,那時的中國證券市場肯定如同遭到核彈襲擊,一片肅殺風景,皮毛不存,無人存活。市場相關各方不能把這個警示當成笑話,應當驚出一身冷汗才對。
光大事件也許給金融市場的改革、重組、并購提供最好的契機。8月19日光大證券再犯“烏龍指”,警示我們不能錯過這個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