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歐盟在妥協中走向“頂層設計”
6月7日,就在歐洲杯即將開戰(zhàn)之際,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提出了“雙速歐洲”的意見,呼吁建立一個更強大的歐洲政治聯盟,建立統(tǒng)一的財政預算制度,并表示,歐盟一體化的進程不能因為個別國家的拖延而止步不前。這位不好言語的女總理,一向對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并不積極,卻在希臘重新選舉之前,突然發(fā)出這樣的呼吁,無疑意味著歐洲一體化進程很有可能向前邁進關鍵的一步。究竟應如何看待默克爾這一表態(tài),以及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本報特意專訪了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執(zhí)行院長、中歐學術連線主任王義桅教授,曾經擔任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的他,對于歐洲政治的特點有深刻的了解。
建立政治聯盟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核心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怎么看默克爾最近的意見?
王義桅:這表明目前歐元區(qū)危機已經進入了問題核心的核心。歐債危機是三分經濟七分政治?雌饋硎且粋經濟危機,再深入是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統(tǒng)一,而根本原因是默克爾所說的,歐洲缺少一個有政治執(zhí)行能力的政治聯盟,大家各自為政,不愿意接受歐盟層面提出的治理方案,缺少政治意愿,沒有執(zhí)行能力。所以默克爾提出的設想,其實是針對問題的核心。這也反映了歐債危機發(fā)生、擴展到現在已經到了生死攸關地步,各方面壓力非常大。美國一再告誡歐洲不能出簍子了,至少不能在11月大選之前再擴大危機。中國對歐出口也已經受到了很重的打擊,也反復向歐盟發(fā)出呼吁,要拿出決心和勇氣來處理危機,新興市場國家也表達了和中國相同的意見。在G 20峰會前夕,歐盟飽受各方壓力。對于歐盟各國而言,到了最后需要集體站出來共赴時艱的時候。歐洲也不能容忍自己成了全球治理的對象,成了世界經濟復蘇的絆腳石。所以目前僅僅是進入了問題的核心,恰恰說明危機更為復雜嚴重了。
南都:默克爾強調要一步一步地加強歐盟的政治權威,可能的步驟是怎么樣的?
王義桅:歐洲的政治一直是一種妥協的政治,所以加強歐盟的權威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地妥協開展的。現在看到這些問題,并不是歐洲人在建立歐元之初沒預料到,而是當時沒有辦法達成妥協,所以拖到現在。長期以來歐盟的政治都是德國、法國說了算,小國靠邊站,頂多敲敲邊鼓,實際上是很不滿的,所以這次歐元危機,南歐的小國不買歐盟的賬,也是長期內部政治淤積的矛盾總爆發(fā)。默克爾這次主動提出改革方案發(fā)出呼吁,這是表達德國解決危機的誠意,也說明了歐洲目前的危機狀態(tài)。目前歐洲已經有一個財政契約,最可行的就是先進一步落實這樣一個財政契約。在財政契約的基礎上,設計財政預算平衡標準,就像默克爾說的,先形成一個財政聯盟。第二步就是要加強歐央行的權力。德國一直比較擔心歐央行擔負太多的財政責任,給國家債務買單。但是看起來現在歐央行不發(fā)揮作用已經不行了,它可能要有進一步的改革計劃,但是這也要看各國談判妥協的狀況。更進一步,要加強歐盟委員會的執(zhí)行能力。歐盟委員會目前的執(zhí)行力很差,開會很多,意見很多,但是執(zhí)行成問題。這就需要各國能向歐盟讓渡一部分主權。
南都:這樣的緊縮壓力之下,南歐國家,特別是希臘不會脫離歐元區(qū)?
王義桅:雖然目前有這種意見,但是可能性不大。對于希臘而言,脫離了歐元區(qū)就沒法活了;貧w它原來的貨幣嗎?這不可能的,歐元的信譽尚不能承擔希臘危機的話,它原本的貨幣就更不可能了。一旦希臘退出,一定是高通脹、高失業(yè),伴隨更大規(guī)模的社會沖突,很可能導致極端政治的發(fā)生。當年希特勒就是在高通脹和高失業(yè)率的情況下上臺的,對歐盟而言,這一定不能重演。西班牙就更不可能退出歐元了,他是歐元區(qū)第四大經濟體。從德國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承受希臘退出歐元的代價?德國也是無法承受的。據巴羅佐計算,僅僅希臘退出歐元區(qū),歐元區(qū)就有超過一萬億歐元的經濟損失,這個代價目前不是歐盟國家財政狀況可以承擔的。另外就是希臘退出歐元區(qū),所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是可怕的。希臘退出歐元區(qū),還必須要退出歐盟,歐洲一體化進程實際就可逆了,這難以想象。歐洲一體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和平,歐元實際是為了歐洲的和平設計的,如果希臘退出,會讓歐元區(qū)分裂,甚至會造成歐洲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分裂和對抗,這在歐洲的歷史上已經上演了多次,就這次歐洲杯上就不斷出現這樣不諧之音。德國40%的出口是對歐元區(qū),如果歐元崩盤的話,它強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如何去尋找市場,它還能維持這樣的出口嗎?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外匯儲備嗎?擴展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這并不容易。單純的經濟賬,德國自己計算的,要支付800多億歐元,法國要支付600多億歐元,這是極高的代價。而且一旦這些國家退出歐元區(qū),會直接導致歐元國債危機。歐洲很多國家的銀行,比如法國、西班牙的銀行都持有大量的笨豬國家債券,這些會成為呆賬壞賬。像法國,銀行業(yè)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法國的銀行也被拖進去了,那么整個法國經濟也被拖進去了。法國對歐洲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這不言而喻。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這些都是歐盟不能承擔的。而且歐元設立的時候,是沒有退出機制的,要退出就要逆轉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所以市場上吵得熱鬧,德國也發(fā)出警告,甚至要求希臘考慮退出,但是本意還是要求希臘盡快組閣,接受歐盟的方案。(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內外交困之際一體化進程必須加速
南都:德法一向被視為歐盟運轉的軸心,目前法國政府已經更迭,左翼黨派不僅占據了愛麗舍宮,而且主導了國會。在這種情況下,德法之前達成的默契還能否繼續(xù)繼續(xù)下去,還能否有效合作?
王義桅:這肯定是要打折扣的,新的政治勢力上臺,肯定要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德國原本強調的緊縮和嚴格緊縮的方案肯定要打折扣。如果繼續(xù)嚴格緊縮,反而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南歐國家對德國意見非常大,認為這是按照德國發(fā)展水平和情況來要求他們。而且嚴格緊縮計劃,確實在這些國家已經造成了一些反效果,這個問題德國自己也注意到了。明年德國還有大選,默克爾政府已經丟掉了幾個關鍵的州。所以最后還是會有妥協,減少剛性的緊縮要求,適度增加一些彈性,找到一個共同的空間。
南都:巴羅佐提出未來歐元區(qū)國家的銀行業(yè)應該置于統(tǒng)一監(jiān)管之下,這是否也可以視為一種具體的一體化步驟?
王義桅:歐盟現在特別擔心西班牙出問題,因為西班牙是銀行業(yè)出了問題,這次西班牙提出的救助,也是針對銀行。債務危機一旦影響到金融業(yè),那么這個影響就非常大。主權債務危機是政府欠債,公務員發(fā)不了工資,社保發(fā)不出來錢。涉及到銀行,那就涉及到工商業(yè)主、股份持有者、企業(yè)公司,這些都是歐盟經濟的基本支撐。所以巴羅佐才提出要搞一個這樣的銀行統(tǒng)一監(jiān)管系統(tǒng)。因為銀行業(yè)都是跨國交叉持有股份的,美國方面也對他們施加了很大壓力,因為美國高盛等金融企業(yè)持有大量歐洲銀行的股份,一旦出現銀行問題,會傳導到美國。但是具體怎么監(jiān)管,還是值得懷疑的。首先英國會不會支持?英國不是歐元區(qū)的國家,而且英國長期堅持盎格魯-撒克遜的金融自由化方式,這也是美國一貫支持的。這其實反響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大陸模式的這種矛盾,影響到美歐之間的矛盾,歐元區(qū)經濟和世界金融自由化之間的矛盾。
南都:你提到了英美在歐洲政治中起到的作用,那么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英美究竟起到怎么樣的一種作用?
王義桅:應該說美國之前對歐洲一體化是支持的,希望歐洲自立自強,團結對抗蘇聯。對歐元區(qū)也是支持的,但是前提是歐元區(qū)建立以后,英鎊不要加入歐元區(qū),這是美國支持歐元的前提條件,英國也是三心二意,既愿意得到歐元的好處,又要維持英聯邦體系,還想保持自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歐元的出現確實對美元構成了實質的挑戰(zhàn),所以也有意見說歐元危機的擴大,是美國有意造成的。我就很懷疑,11月美國大選之后,索羅斯這樣的美國炒家會不會去抄歐元,尋求更大的利潤。而且這不是美國國家意志所能決定的,而是國際金融市場必然的內在尋利套利邏輯決定的。所以11月份之前,歐洲如果不能拿出妥善的解決方案,那么就會有更大的麻煩,時間并不多了。因此,說到美英與歐洲一體化的關系,英國是若即若離,離開了歐盟,指望英美特殊關系也是不夠的。美國現在提出重返亞太,并沒有英國什么事情。英國需要借助歐盟來放大自己的影響力,雖然它不是歐元區(qū)國家,沒有加入歐元區(qū)的財政協議。但是這個協議肯定會對英國經濟產生影響。英國一直在非歐元區(qū)的歐洲國家中扮演一個領導角色,起到歐洲一體化制動閥的作用。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美國從開始的扶植已經變成了抑制和平衡,F在雖然因為歐元危機,歐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對美國全球戰(zhàn)略幫忙減弱,這個是不行的,所以轉而支持歐洲進一步一體化。綜合起來就是既不能對美國形成挑戰(zhàn),又能為西方世界做貢獻,這是美國對歐洲的基本平衡政策。
南都:目前有意見認為應該在歐洲做兩個歐元區(qū),一個發(fā)達區(qū)域的歐元,一個相對落后區(qū)域的歐元。你認為這個可行嗎?
王義桅:這個不大可能,歐元區(qū)確實擴展過快了,這種意見反映了南歐拖累了整個歐元區(qū)。歐洲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如果僅僅是核心歐元區(qū),基本就沒有什么問題,歐盟如果退回到原來12個成員國,那么問題就不存在了。2004年的大規(guī)模東擴,造成了很多問題。本來歐盟首先是南擴,資本是從北方流動到南方,東擴以后,轉而跑到中東歐捷克、匈牙利等國去了,加劇了南北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反過頭來,在當前歐洲市場已經高度統(tǒng)一的情況下,想搞一區(qū)兩幣制度,理論上有問題,實際難以操作。(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建立財政福利框架,培養(yǎng)競爭力是關鍵
南都:那么在外有英美牽制,而內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歐洲一體化到底能走到什么樣的程度?
王義桅:對于歐洲的未來有這樣三種假設,第一種,過了這一關,形成一種統(tǒng)一的預算機制,建立財政聯盟,進而建立一種更強有力的政治聯盟,這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前面說了歐洲政治一直是妥協的,不可能達到這種理想程度。以前歐盟克服危機加強一體化是有前提條件的,歐洲是發(fā)達領先的地區(qū),世界的金融貨幣體系都是西方主導的,現在這個前提條件已經沒有了。新興市場國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已經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市場。歐洲又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現在不是它輸出它的一套東西的時候了,它直接面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特別是最近十年來,世界的重心已經向亞太轉移了。毫無疑問,歐洲已經明確感到這種危機了。“歐洲再不爭氣,可能要淪為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這種聲音已經出現了,實際上歐洲一體化主導世界,這個目標已經不能成立了。第二種方案,無論是建立北歐元還是南歐元,還是讓南歐國家脫離歐元區(qū),其實就是想縮小歐元區(qū),重新確定12國的核心歐洲。這樣保持這些國家的競爭力,還能在世界上有所作為。但是這種設想,操作起來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即或是問題國家退出歐元區(qū),依舊是歐洲國家,依舊會參與歐洲事務,而且面臨老齡化挑戰(zhàn),勞動力短缺,市場萎縮的歐洲不可能舍棄這些地區(qū)。第三種可能性就是歐洲就維持這個狀態(tài),半死不活地就耗在這個危機上。歐洲實際上從世界治理的一種力量,變成一個治理對象,這個對于歐洲人而言,根本不可接受。但是三種可能性都有,最有可能的就是往第一種可能努力。我個人覺得,目前歐盟應該能達成統(tǒng)一的財政預算制度。不論是窮國還是富國,其實都綁在歐盟這一條船上,都要過日子。至于說過程多痛苦,有多么復雜,還要看具體的努力。
南都:目前有一種意見認為是福利國家導致了當前歐洲的危機,但是福利國家又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政治成就,到底應該怎么看歐洲的福利國家?
王義桅:歐洲目前的危機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福利制度引起的。一些歐洲國家福利上的開支超過了產出,造成入不敷出的債務危機。但是正如朱熹所說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制造業(yè)和創(chuàng)新能力。典型的福利國家,比如瑞典,它在世界上仍然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競爭力。但是希臘這樣的國家就沒有與其福利水平相稱的競爭力,它的競爭力排世界的第96位,而福利水準排名第3位,沒有國家救助,就可能破產。所以問題不在于福利本身,而在于你的創(chuàng)新能不能支撐你的福利水平,你的福利水平和你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能否匹配?就歐洲整體而言,競爭力在全世界下滑,南歐國家實際上已經是第三世界了,甚至連意大利都覺得自己屬于第三世界。類似中國發(fā)展區(qū)域不平衡,歐洲也是如此。德國和北歐四國是第一世界,法國和中歐幾個國家算是第二世界,南歐已經是第三世界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別可能不是太大,但是從競爭力來看,差別太大了。福利是剛性的,不能減的,而且歐洲普遍都是多黨制,這很容易造成民主被民粹政治綁架。對美國而言,很早就有一部憲法,可以根據憲法來調整。歐洲是摸著石頭過河,拆東墻補西墻,最后撐不住了。用現在中國流行的話說,一開始沒有頂層設計,后來出了問題是難免的。
南都:那么歐洲有沒有可能在福利制度上采取統(tǒng)一的制度,同時從歐盟層面上培育自己的競爭力?
王義桅:完全統(tǒng)一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巴羅佐說的那樣,至少要有個協調標準。既不能超過實際水平太多,也不能太低了,造成新的社會問題。歐洲可能出臺一個指導原則,因為有些國家的福利高得離譜,但是德國這么多年工資水平基本維持不變。福利水平、包括退休年齡,上限下限都要有一個框框,由歐委會掌握原則,有一定的約束。以前有個《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規(guī)定歐元區(qū)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 D P)的3%、公共債務不得超過G D P的60%.但是法德帶頭違反,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不滿。所以歐盟一方面要有新的標準出來,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所以就像默克爾說的那樣,要有一個政治聯盟。如果沒有共識,沒有政治執(zhí)行力,那就是政治上的空談。歐洲一體化導致福利趨同效應,但是各國、各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不均衡,這就形成了北部為南部歐洲買單的局面。因此,縮小地區(qū)發(fā)展差異,提升整體競爭力,才是應對歐洲福利效應的根本。就加強競爭力來看,歐洲其實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問題是歐洲怎么樣去培養(yǎng)自己的競爭力,比如美國經濟學家里夫金就提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認為目前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前夕,歐洲要克服危機抓住機會。歐洲確實也試圖抓住一些機會,比如氣候問題,它搞過低碳產業(yè),但是后來發(fā)現中國等國家競爭力比它更強,因為中國政治執(zhí)行力強,一旦發(fā)現這個問題,就會很快加強。歐洲作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本質并沒有改變。歐洲目前在尋找新的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比如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這些都是優(yōu)勢。歐洲有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化積累和語言多樣性,在文化潮流設計方面有優(yōu)勢。另外在節(jié)約資源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業(yè)技術方面歐洲是有優(yōu)勢的,和美國的節(jié)省人力型技術不一樣,歐洲在節(jié)約資源方面擁有比較優(yōu)勢,它資源有限,嚴重依賴俄羅斯、中東,所以重視資源節(jié)約,也準備把這樣的優(yōu)勢,通過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擴展到世界。還有就是金融服務業(yè)等,比如英國在這方面就有很大優(yōu)勢。這方面還是需要加強歐洲政治上的統(tǒng)一執(zhí)行能力,才能有效發(fā)揮競爭力優(yōu)勢。
南都:政黨政治能在這些問題上發(fā)揮什么作用?
王義桅:黨派聯合在歐洲是早已有之的,雖然歐洲黨派眾多,但是根據其政黨的原則,自然形成左中右的政黨聯盟,或者叫歐洲議會的黨團聯盟,主要是人民黨、社會黨,以及后來的自由黨。歐洲的政黨政治比美國重得多,除了選舉,在具體的施政中也是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而且跨黨派跨國界的政治聯合是比較常見的,社會黨的政府里面有自由黨的人士,甚至王室都可以從國外請過來。在溝通協調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的這種政黨政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法德之間,除了領導人之間的會晤機制,大量基層會晤磋商幾乎天天有,甚至有些組織之間的溝通都是定期的。而且歐洲還有眾多的宗教團體都有很多溝通。其實這次危機暴露出來的還有拉丁語天主教區(qū)域和日耳曼語新教區(qū)域的矛盾。矛盾多,更需要全面的各層次的溝通解決。
建立政治聯盟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核心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怎么看默克爾最近的意見?
王義桅:這表明目前歐元區(qū)危機已經進入了問題核心的核心。歐債危機是三分經濟七分政治?雌饋硎且粋經濟危機,再深入是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統(tǒng)一,而根本原因是默克爾所說的,歐洲缺少一個有政治執(zhí)行能力的政治聯盟,大家各自為政,不愿意接受歐盟層面提出的治理方案,缺少政治意愿,沒有執(zhí)行能力。所以默克爾提出的設想,其實是針對問題的核心。這也反映了歐債危機發(fā)生、擴展到現在已經到了生死攸關地步,各方面壓力非常大。美國一再告誡歐洲不能出簍子了,至少不能在11月大選之前再擴大危機。中國對歐出口也已經受到了很重的打擊,也反復向歐盟發(fā)出呼吁,要拿出決心和勇氣來處理危機,新興市場國家也表達了和中國相同的意見。在G 20峰會前夕,歐盟飽受各方壓力。對于歐盟各國而言,到了最后需要集體站出來共赴時艱的時候。歐洲也不能容忍自己成了全球治理的對象,成了世界經濟復蘇的絆腳石。所以目前僅僅是進入了問題的核心,恰恰說明危機更為復雜嚴重了。
南都:默克爾強調要一步一步地加強歐盟的政治權威,可能的步驟是怎么樣的?
王義桅:歐洲的政治一直是一種妥協的政治,所以加強歐盟的權威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地妥協開展的。現在看到這些問題,并不是歐洲人在建立歐元之初沒預料到,而是當時沒有辦法達成妥協,所以拖到現在。長期以來歐盟的政治都是德國、法國說了算,小國靠邊站,頂多敲敲邊鼓,實際上是很不滿的,所以這次歐元危機,南歐的小國不買歐盟的賬,也是長期內部政治淤積的矛盾總爆發(fā)。默克爾這次主動提出改革方案發(fā)出呼吁,這是表達德國解決危機的誠意,也說明了歐洲目前的危機狀態(tài)。目前歐洲已經有一個財政契約,最可行的就是先進一步落實這樣一個財政契約。在財政契約的基礎上,設計財政預算平衡標準,就像默克爾說的,先形成一個財政聯盟。第二步就是要加強歐央行的權力。德國一直比較擔心歐央行擔負太多的財政責任,給國家債務買單。但是看起來現在歐央行不發(fā)揮作用已經不行了,它可能要有進一步的改革計劃,但是這也要看各國談判妥協的狀況。更進一步,要加強歐盟委員會的執(zhí)行能力。歐盟委員會目前的執(zhí)行力很差,開會很多,意見很多,但是執(zhí)行成問題。這就需要各國能向歐盟讓渡一部分主權。
南都:這樣的緊縮壓力之下,南歐國家,特別是希臘不會脫離歐元區(qū)?
王義桅:雖然目前有這種意見,但是可能性不大。對于希臘而言,脫離了歐元區(qū)就沒法活了;貧w它原來的貨幣嗎?這不可能的,歐元的信譽尚不能承擔希臘危機的話,它原本的貨幣就更不可能了。一旦希臘退出,一定是高通脹、高失業(yè),伴隨更大規(guī)模的社會沖突,很可能導致極端政治的發(fā)生。當年希特勒就是在高通脹和高失業(yè)率的情況下上臺的,對歐盟而言,這一定不能重演。西班牙就更不可能退出歐元了,他是歐元區(qū)第四大經濟體。從德國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承受希臘退出歐元的代價?德國也是無法承受的。據巴羅佐計算,僅僅希臘退出歐元區(qū),歐元區(qū)就有超過一萬億歐元的經濟損失,這個代價目前不是歐盟國家財政狀況可以承擔的。另外就是希臘退出歐元區(qū),所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是可怕的。希臘退出歐元區(qū),還必須要退出歐盟,歐洲一體化進程實際就可逆了,這難以想象。歐洲一體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和平,歐元實際是為了歐洲的和平設計的,如果希臘退出,會讓歐元區(qū)分裂,甚至會造成歐洲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分裂和對抗,這在歐洲的歷史上已經上演了多次,就這次歐洲杯上就不斷出現這樣不諧之音。德國40%的出口是對歐元區(qū),如果歐元崩盤的話,它強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如何去尋找市場,它還能維持這樣的出口嗎?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外匯儲備嗎?擴展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這并不容易。單純的經濟賬,德國自己計算的,要支付800多億歐元,法國要支付600多億歐元,這是極高的代價。而且一旦這些國家退出歐元區(qū),會直接導致歐元國債危機。歐洲很多國家的銀行,比如法國、西班牙的銀行都持有大量的笨豬國家債券,這些會成為呆賬壞賬。像法國,銀行業(yè)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法國的銀行也被拖進去了,那么整個法國經濟也被拖進去了。法國對歐洲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這不言而喻。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這些都是歐盟不能承擔的。而且歐元設立的時候,是沒有退出機制的,要退出就要逆轉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所以市場上吵得熱鬧,德國也發(fā)出警告,甚至要求希臘考慮退出,但是本意還是要求希臘盡快組閣,接受歐盟的方案。(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內外交困之際一體化進程必須加速
南都:德法一向被視為歐盟運轉的軸心,目前法國政府已經更迭,左翼黨派不僅占據了愛麗舍宮,而且主導了國會。在這種情況下,德法之前達成的默契還能否繼續(xù)繼續(xù)下去,還能否有效合作?
王義桅:這肯定是要打折扣的,新的政治勢力上臺,肯定要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德國原本強調的緊縮和嚴格緊縮的方案肯定要打折扣。如果繼續(xù)嚴格緊縮,反而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南歐國家對德國意見非常大,認為這是按照德國發(fā)展水平和情況來要求他們。而且嚴格緊縮計劃,確實在這些國家已經造成了一些反效果,這個問題德國自己也注意到了。明年德國還有大選,默克爾政府已經丟掉了幾個關鍵的州。所以最后還是會有妥協,減少剛性的緊縮要求,適度增加一些彈性,找到一個共同的空間。
南都:巴羅佐提出未來歐元區(qū)國家的銀行業(yè)應該置于統(tǒng)一監(jiān)管之下,這是否也可以視為一種具體的一體化步驟?
王義桅:歐盟現在特別擔心西班牙出問題,因為西班牙是銀行業(yè)出了問題,這次西班牙提出的救助,也是針對銀行。債務危機一旦影響到金融業(yè),那么這個影響就非常大。主權債務危機是政府欠債,公務員發(fā)不了工資,社保發(fā)不出來錢。涉及到銀行,那就涉及到工商業(yè)主、股份持有者、企業(yè)公司,這些都是歐盟經濟的基本支撐。所以巴羅佐才提出要搞一個這樣的銀行統(tǒng)一監(jiān)管系統(tǒng)。因為銀行業(yè)都是跨國交叉持有股份的,美國方面也對他們施加了很大壓力,因為美國高盛等金融企業(yè)持有大量歐洲銀行的股份,一旦出現銀行問題,會傳導到美國。但是具體怎么監(jiān)管,還是值得懷疑的。首先英國會不會支持?英國不是歐元區(qū)的國家,而且英國長期堅持盎格魯-撒克遜的金融自由化方式,這也是美國一貫支持的。這其實反響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大陸模式的這種矛盾,影響到美歐之間的矛盾,歐元區(qū)經濟和世界金融自由化之間的矛盾。
南都:你提到了英美在歐洲政治中起到的作用,那么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英美究竟起到怎么樣的一種作用?
王義桅:應該說美國之前對歐洲一體化是支持的,希望歐洲自立自強,團結對抗蘇聯。對歐元區(qū)也是支持的,但是前提是歐元區(qū)建立以后,英鎊不要加入歐元區(qū),這是美國支持歐元的前提條件,英國也是三心二意,既愿意得到歐元的好處,又要維持英聯邦體系,還想保持自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歐元的出現確實對美元構成了實質的挑戰(zhàn),所以也有意見說歐元危機的擴大,是美國有意造成的。我就很懷疑,11月美國大選之后,索羅斯這樣的美國炒家會不會去抄歐元,尋求更大的利潤。而且這不是美國國家意志所能決定的,而是國際金融市場必然的內在尋利套利邏輯決定的。所以11月份之前,歐洲如果不能拿出妥善的解決方案,那么就會有更大的麻煩,時間并不多了。因此,說到美英與歐洲一體化的關系,英國是若即若離,離開了歐盟,指望英美特殊關系也是不夠的。美國現在提出重返亞太,并沒有英國什么事情。英國需要借助歐盟來放大自己的影響力,雖然它不是歐元區(qū)國家,沒有加入歐元區(qū)的財政協議。但是這個協議肯定會對英國經濟產生影響。英國一直在非歐元區(qū)的歐洲國家中扮演一個領導角色,起到歐洲一體化制動閥的作用。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美國從開始的扶植已經變成了抑制和平衡,F在雖然因為歐元危機,歐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對美國全球戰(zhàn)略幫忙減弱,這個是不行的,所以轉而支持歐洲進一步一體化。綜合起來就是既不能對美國形成挑戰(zhàn),又能為西方世界做貢獻,這是美國對歐洲的基本平衡政策。
南都:目前有意見認為應該在歐洲做兩個歐元區(qū),一個發(fā)達區(qū)域的歐元,一個相對落后區(qū)域的歐元。你認為這個可行嗎?
王義桅:這個不大可能,歐元區(qū)確實擴展過快了,這種意見反映了南歐拖累了整個歐元區(qū)。歐洲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如果僅僅是核心歐元區(qū),基本就沒有什么問題,歐盟如果退回到原來12個成員國,那么問題就不存在了。2004年的大規(guī)模東擴,造成了很多問題。本來歐盟首先是南擴,資本是從北方流動到南方,東擴以后,轉而跑到中東歐捷克、匈牙利等國去了,加劇了南北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反過頭來,在當前歐洲市場已經高度統(tǒng)一的情況下,想搞一區(qū)兩幣制度,理論上有問題,實際難以操作。(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建立財政福利框架,培養(yǎng)競爭力是關鍵
南都:那么在外有英美牽制,而內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歐洲一體化到底能走到什么樣的程度?
王義桅:對于歐洲的未來有這樣三種假設,第一種,過了這一關,形成一種統(tǒng)一的預算機制,建立財政聯盟,進而建立一種更強有力的政治聯盟,這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前面說了歐洲政治一直是妥協的,不可能達到這種理想程度。以前歐盟克服危機加強一體化是有前提條件的,歐洲是發(fā)達領先的地區(qū),世界的金融貨幣體系都是西方主導的,現在這個前提條件已經沒有了。新興市場國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已經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市場。歐洲又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現在不是它輸出它的一套東西的時候了,它直接面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特別是最近十年來,世界的重心已經向亞太轉移了。毫無疑問,歐洲已經明確感到這種危機了。“歐洲再不爭氣,可能要淪為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這種聲音已經出現了,實際上歐洲一體化主導世界,這個目標已經不能成立了。第二種方案,無論是建立北歐元還是南歐元,還是讓南歐國家脫離歐元區(qū),其實就是想縮小歐元區(qū),重新確定12國的核心歐洲。這樣保持這些國家的競爭力,還能在世界上有所作為。但是這種設想,操作起來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即或是問題國家退出歐元區(qū),依舊是歐洲國家,依舊會參與歐洲事務,而且面臨老齡化挑戰(zhàn),勞動力短缺,市場萎縮的歐洲不可能舍棄這些地區(qū)。第三種可能性就是歐洲就維持這個狀態(tài),半死不活地就耗在這個危機上。歐洲實際上從世界治理的一種力量,變成一個治理對象,這個對于歐洲人而言,根本不可接受。但是三種可能性都有,最有可能的就是往第一種可能努力。我個人覺得,目前歐盟應該能達成統(tǒng)一的財政預算制度。不論是窮國還是富國,其實都綁在歐盟這一條船上,都要過日子。至于說過程多痛苦,有多么復雜,還要看具體的努力。
南都:目前有一種意見認為是福利國家導致了當前歐洲的危機,但是福利國家又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政治成就,到底應該怎么看歐洲的福利國家?
王義桅:歐洲目前的危機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福利制度引起的。一些歐洲國家福利上的開支超過了產出,造成入不敷出的債務危機。但是正如朱熹所說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制造業(yè)和創(chuàng)新能力。典型的福利國家,比如瑞典,它在世界上仍然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競爭力。但是希臘這樣的國家就沒有與其福利水平相稱的競爭力,它的競爭力排世界的第96位,而福利水準排名第3位,沒有國家救助,就可能破產。所以問題不在于福利本身,而在于你的創(chuàng)新能不能支撐你的福利水平,你的福利水平和你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能否匹配?就歐洲整體而言,競爭力在全世界下滑,南歐國家實際上已經是第三世界了,甚至連意大利都覺得自己屬于第三世界。類似中國發(fā)展區(qū)域不平衡,歐洲也是如此。德國和北歐四國是第一世界,法國和中歐幾個國家算是第二世界,南歐已經是第三世界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別可能不是太大,但是從競爭力來看,差別太大了。福利是剛性的,不能減的,而且歐洲普遍都是多黨制,這很容易造成民主被民粹政治綁架。對美國而言,很早就有一部憲法,可以根據憲法來調整。歐洲是摸著石頭過河,拆東墻補西墻,最后撐不住了。用現在中國流行的話說,一開始沒有頂層設計,后來出了問題是難免的。
南都:那么歐洲有沒有可能在福利制度上采取統(tǒng)一的制度,同時從歐盟層面上培育自己的競爭力?
王義桅:完全統(tǒng)一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巴羅佐說的那樣,至少要有個協調標準。既不能超過實際水平太多,也不能太低了,造成新的社會問題。歐洲可能出臺一個指導原則,因為有些國家的福利高得離譜,但是德國這么多年工資水平基本維持不變。福利水平、包括退休年齡,上限下限都要有一個框框,由歐委會掌握原則,有一定的約束。以前有個《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規(guī)定歐元區(qū)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 D P)的3%、公共債務不得超過G D P的60%.但是法德帶頭違反,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不滿。所以歐盟一方面要有新的標準出來,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所以就像默克爾說的那樣,要有一個政治聯盟。如果沒有共識,沒有政治執(zhí)行力,那就是政治上的空談。歐洲一體化導致福利趨同效應,但是各國、各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不均衡,這就形成了北部為南部歐洲買單的局面。因此,縮小地區(qū)發(fā)展差異,提升整體競爭力,才是應對歐洲福利效應的根本。就加強競爭力來看,歐洲其實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問題是歐洲怎么樣去培養(yǎng)自己的競爭力,比如美國經濟學家里夫金就提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認為目前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前夕,歐洲要克服危機抓住機會。歐洲確實也試圖抓住一些機會,比如氣候問題,它搞過低碳產業(yè),但是后來發(fā)現中國等國家競爭力比它更強,因為中國政治執(zhí)行力強,一旦發(fā)現這個問題,就會很快加強。歐洲作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本質并沒有改變。歐洲目前在尋找新的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比如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這些都是優(yōu)勢。歐洲有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化積累和語言多樣性,在文化潮流設計方面有優(yōu)勢。另外在節(jié)約資源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產業(yè)技術方面歐洲是有優(yōu)勢的,和美國的節(jié)省人力型技術不一樣,歐洲在節(jié)約資源方面擁有比較優(yōu)勢,它資源有限,嚴重依賴俄羅斯、中東,所以重視資源節(jié)約,也準備把這樣的優(yōu)勢,通過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擴展到世界。還有就是金融服務業(yè)等,比如英國在這方面就有很大優(yōu)勢。這方面還是需要加強歐洲政治上的統(tǒng)一執(zhí)行能力,才能有效發(fā)揮競爭力優(yōu)勢。
南都:政黨政治能在這些問題上發(fā)揮什么作用?
王義桅:黨派聯合在歐洲是早已有之的,雖然歐洲黨派眾多,但是根據其政黨的原則,自然形成左中右的政黨聯盟,或者叫歐洲議會的黨團聯盟,主要是人民黨、社會黨,以及后來的自由黨。歐洲的政黨政治比美國重得多,除了選舉,在具體的施政中也是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而且跨黨派跨國界的政治聯合是比較常見的,社會黨的政府里面有自由黨的人士,甚至王室都可以從國外請過來。在溝通協調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的這種政黨政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法德之間,除了領導人之間的會晤機制,大量基層會晤磋商幾乎天天有,甚至有些組織之間的溝通都是定期的。而且歐洲還有眾多的宗教團體都有很多溝通。其實這次危機暴露出來的還有拉丁語天主教區(qū)域和日耳曼語新教區(qū)域的矛盾。矛盾多,更需要全面的各層次的溝通解決。
時間:2012-06-17 責任編輯:wuchengyu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
相關文章
人民日報:歐盟強征航空碳稅必遭反制 (2012-05-19 17:26:39) |
歐盟再迎領導人峰會 或成立永久援助基金 (2012-01-31 20:15:20) |
外媒:歐盟征航空碳稅恐引發(fā)全球貿易戰(zhàn) (2011-12-25 20:56:08) |
歐盟強征碳稅 中國33航企9年要交176億買路錢 (2011-12-25 20:36:26) |
國內四大航企將聯合起訴歐盟碳排放交易稅 (2011-12-13 10:20:59) |
中航協將起訴歐盟征排放交易稅 指其無權征稅 (2011-11-08 09:54:34) |
胡錦濤:推動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2011-11-01 10:55:30) |
歐盟欲擺脫經濟危機 G20戛納峰會尋求良方 (2011-10-31 10:14:55) |
歐盟峰會達成銀行資本金比率決議 (2011-10-27 08:09:56) |
歐盟仲裁對華自行車征稅5年 已連續(xù)18年征高額稅 (2011-10-11 15:4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