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制作“糖精棗”的方法靠譜嗎?
記者特意從市場上買來冬棗,用網傳制作“糖精棗”添加劑的糖精鈉和甜蜜素進行實驗,看看這“美容”過的冬棗究竟看相口感如何,消費者應該如何鑒別。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陳郁
市民抱怨
我買到的冬棗怎么會越吃越苦
“我買到的冬棗怎么都是全紅的?”從淘寶店家拿到冬棗,消費者徐先生有些納悶,因為他所收到的冬棗大部分都是全紅的。他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收到了“催熟”的糖精棗。
徐先生說,收到棗子之后他和淘寶店家的客服取得了聯系,對方信誓旦旦地說,棗子肯定是現摘的,但是當徐先生吃了幾顆冬棗之后卻更添懷疑,因為棗子看起來果皮缺少光澤,吃起來也是干巴巴的。
“我后來將自己的觀感和冬棗的照片發(fā)到了留言欄,大家都贊同我的觀點!毙煜壬f,有的網友提出看見他的圖片感覺這冬棗的紅顏色有些不正常。
無獨有偶,南京市民鄒女士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她前兩天也買了兩斤冬棗,可是吃了五六個以后,就感覺棗不僅沒有了剛入口時甜甜的口感,反而越吃越苦。當時她還只是覺得可能就是這棗口感不好,后來看朋友圈才知道有種“糖精棗”,回想起那種皮甜肉不甜的口感,她懷疑自己是不是也“中招了”。
-實地探訪
糖精鈉價格高
甜蜜素反而賣得好
長虹路市場是南京調味品批發(fā)的集散地,在這里買糖精棗的主要原料“糖精鈉”卻并不容易。揚子晚報記者接著跑了好幾家店鋪,店里面卻沒有糖精鈉在賣。一位老板詢問記者用糖精鈉做什么。記者表示想用來泡水果。老板笑著說,現在很少有人用“糖精鈉”了,因為這種材料不僅價格高,而且泡的時候味道容易發(fā)苦,因此普遍都用甜蜜素來替代了。
在另外一家調味品攤位,上述老板的話得到了證實。在這里揚子晚報記者買到了500克的“糖精鈉”售價是40元,而與之效果類似的1000克甜蜜素的售價卻只有17元。這位老板表示,包裝上面有具體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可以照此操作。他再三囑咐記者,用甜蜜素的效果應該比較好,性價比也高。
記者實驗
網傳的糖精棗究竟是咋樣?揚子晚報記者買來了糖精鈉和甜蜜素,于是記者便開始按照網上所傳的“糖精棗”的制作秘方,對冬棗進行相關處理,探究區(qū)分“糖精棗”與正常棗的方法。
1熱水+糖精鈉+冬棗=“糖精棗”?
實驗材料:糖精鈉、冬棗、沸水
實驗過程:以冬棗為原料,進行熱水燙、糖精鈉溶液泡兩道工序處理后,觀察其品質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放入沸水中兩分鐘,冬棗的顏色開始趨紅,呈現一種黃褐色;在浸泡了10個小時之后,呈現黃褐色的冬棗顏色并沒有明顯變化,不過表面因為經過沸水浸泡而有褶皺,而正常棗比較硬,表面光滑。
口感:熱水浸泡后的“糖精棗”表皮變軟,棗子的皮是甜的,摸起來有些黏,棗肉口味雖然是甜的,但卻能吃出苦味。
結論:這種方式做“糖精棗”并不靠譜,表皮經沸水加溫后,果肉不清脆,而且顏色也并不會明顯變紅。
2熱水+甜蜜素+冬棗=“甜蜜素棗”?
實驗材料:甜蜜素、冬棗、沸水
實驗過程:以冬棗為原料,進行熱水燙、甜蜜素溶液泡兩道工序處理后,觀察其品質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在放入沸水中后的兩分鐘,冬棗的顏色也開始趨紅,呈現一種黃褐色;在浸泡了10個小時之后,呈現黃褐色的冬棗和此前實驗中的“糖精棗”顏色一樣,并沒有明顯的變化,不過表面因為經過沸水浸泡而有褶皺,而正常棗比較硬,表面光滑。
口感:熱水浸泡后的“甜蜜素棗”表皮變軟,棗子的皮是甜的,摸起來有些黏,棗肉的甜吃起來有些膩。
結論:這種方式做“糖精棗”并不靠譜,表皮經沸水加溫后,果肉不清脆,而且顏色也并不會明顯變紅。
3冷水+糖精鈉+浸泡=“紅色糖精棗”
實驗材料:冬棗、糖精鈉、冷水
實驗過程:以冬棗為原料,放入糖精鈉,隨后注入自來水(常溫),攪拌溶解后,將冬棗放入水中靜置,觀察棗皮表面顏色變化。
實驗結果:和經過加溫的冬棗相比,常溫水狀態(tài)下的冬棗剛開始的顏色并沒有發(fā)生很快變化,然而5個小時之后,原先青色的棗子表皮出現了紅色環(huán)狀斑紋,紅色有明顯的分界線,而10小時過后,變成了紅色冬棗。
口感:棗的表皮較甜,棗肉依舊清脆,但是棗子的清香不濃,糖精鈉的甜味已經滲透到棗肉當中。
結論:這種方式真能做出“糖精棗”,不過棗子的口味會受影響,自然的清香會被人工甜味所掩蓋。
-教你一招泡過的冬棗,切開會有腐化痕跡
這3個實驗證明,冬棗經過一定的處理確實可以變成有甜味的冬棗。由于糖精鈉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鮮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糖精鈉浸泡過的棗表面略軟,而正常的棗則較為堅硬,切開后觀察斷層會發(fā)現,糖精棗的斷層與果肉有浸泡腐化的痕跡,而正常棗則沒有,這種現象在放置10個小時以上的糖精棗上更為明顯。
此外,“自然發(fā)育”的冬棗并沒有浸泡后明顯的分界線,它的分界線邊緣是不整齊的,仔細觀察則是呈“斑”狀分布。如何鑒別,建議首先要看顏色,“糖精棗”遍體暗紅,色澤并不光亮,而天然棗色澤鮮亮,紅得不均勻。其次用手摸,“糖精棗”表面發(fā)黏,用手捏會發(fā)軟。最后可以用舌頭舔,“糖精棗”的表皮很甜,甚至發(fā)苦。
有請大眾評審
流動攤販的冬棗最好不要買
水果店負責人王老板:其實棗農如果要制作大量的“糖精棗”,需要特殊的場地、設備和人力,這個成本會很高,而且我們在收貨的時候也會進行檢驗。如果經銷商在收棗后再拆箱、加工“糖精棗”,會增加無謂的成本,這也不大可能。我認為,從流通環(huán)節(jié)來看,最容易出現“糖精棗”的是早夜市小商販,因為他們加工的量少且成本低,能讓棗看上去更紅更討人喜歡,還能增加分量提高收入。
糖精鈉泡棗
屬于濫用添加劑
大學食品系老師劉麗:網上很多文章提到糖精棗的時候,都會捎帶著寫出糖精鈉的危害,這本身沒錯,但是不專業(yè),因為光說成分不提劑量就有些嚇人了。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糖精鈉和甜蜜素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只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兩種添加劑都不允許添加在水果當中,因為這樣做如果要達到增甜的效果,很難對劑量的多少進行控制。
其次,糖精鈉和甜蜜素的攝入量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攝入多了對人體是有危險的。根據常識,加工后的“糖精棗”的糖精鈉基本上都附著在棗的表面,其實經過清洗后所剩無幾,還是建議消費者應該對買來的冬棗進行認真清洗。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