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急 !下個月發(fā)工資如何扣個稅?老板天天問三遍~
導語
新個人所得稅法頒布也有一陣子了,但是《實施條例》和《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卻遲遲躲著不肯官宣(還是征求意見稿)。
雖然一份關于專項附加扣除文件在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流傳成了公開的秘密,但是沒有官方正式的公布,誰也不敢說最終它就是按照這個執(zhí)行。
眼瞅著2018年就要過去了,個別1月初就要發(fā)工資的單位都已經(jīng)坐不住了。
年底的財務本身就忙skr,這會再一個佛系政策加持,那酸爽可想而知,昨天小編推了文章《定了!明年起工資個稅不再按月算!勞務報酬等必須這樣預扣預繳!》,寶寶們紛紛吐槽說干財務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表是越填越多,越填越復雜的時候,大家確認了眼神,紛紛表示認同。
每當想起公司那成百上千的納稅人還等著拿工資,等著看增加附加扣除后他們能不能不交個稅的時候?作為小會計就瑟瑟發(fā)抖,第一次感覺發(fā)錢也能成為一種壓力。感覺人生已經(jīng)抖到了高潮!好嗨喲!
01
其實,小編覺得:雖然專項附加扣除的最終文件還沒下來,但是大框架,大方向肯定是不會變化的。
而且從10月開始的過渡階段,5000免征額和新的稅率表就C位出道了,我們也按此標準正常了申報了兩個月個稅“11月申報10月,12月申報11月”了,只需要專項附加扣除標準一落地,我們直接給它套上去就行了。
思路就是如此清晰,不知道你是否還蒙在鼓里?無妨,小編和大家一步步理一遍,一起學習一遍,看能不能順一點?
02
我們要算一個人的工資薪金個稅,首先要知道算這個稅的基數(shù),我們叫它應納稅所得額,直白的說就是,這個數(shù)就是你應該納稅的基數(shù)。
在新個人所得稅實施前,工資薪金的應納稅所得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免稅收入-減除費用-專項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減除費用=免征額,我們?nèi)粘7菍I(yè)但通俗叫法就是起征點,經(jīng)常被吼著鬧著要調(diào)整的就是它。
專項扣除是對稅法允許扣除的由個人負擔的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和失業(yè)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簡稱“三險一金”)
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比如稅優(yōu)商業(yè)保險、稅延養(yǎng)老保險、年金等。
所以,你可以看到,你平時發(fā)工資算個稅,其實算法很簡單的,按公式直接套就是了。
算個稅真的不難,難得就是有人算好了不想交非要讓你給他算沒有,你說氣人不?
03
以1萬塊的稅前工資為例,如果按照新個稅之前減除費用3500算的話。如圖
個人所得稅就是321塊。
這里如何算的呢?
應納稅所得稅額=收入額-三險一金-3500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對應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所以,這里小編的個人所得稅=4260*10%-105=321
105是速算扣除數(shù),很多人不清楚速算扣除數(shù),其實這就就是一個簡便算法,本身的算法比較復雜。
因為個人所得稅稅率是超額累進,如果你應納稅所得額涉及多檔稅率,比如像小編這個應納稅所得額4260。
正常應該是1500*3%+(4260-1500)*10%=45+276=321,結果和用速算扣除方法算出來是一致的。
是不是很簡單?每個月你把工資表做出來 ,現(xiàn)在都有個稅申報軟件,把數(shù)據(jù)導入自動會給你算出個稅的。
04
新個稅實施了,帶來了如下變化:
1. 減除費用由3500變成了5000,同時實行了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2. 新設了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yǎng)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這個是以前沒有的,他改變了應納稅所得額公式的結構。
3. 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以及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而且規(guī)定,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好了,接下來就是2018年10-12月的過渡階段,先讓納稅人享受5000的費用減除數(shù)和新個稅稅率表。
10月發(fā)放的工資也是10000,這里的費用減除數(shù)就變成5000了,小編的工資條就變成這樣。
其實相對于變化之前,在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上,結構并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其中的減除費用的標準變化了而已。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免稅收入-減除費用(3500變成了5000)-專項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也正是這里提高了1500扣除,所以,你可以看到應納稅所得額直接有4260減少了1500,變成了2760,這其實就是直接減稅,減少了基數(shù),最終稅額也會減少。
同時也開始適用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當然是這算成月度稅率表),由于新稅率表加大了級距,所以也是有減稅的效果。
綜合下來:小編的個人所得稅=2760*3%=82.8
這個過渡期并沒有難到大家,申報so easy。
05
前面兩個步驟我們都走過了,1月申報12月的個稅就是最后一個月過渡申報了。
從1月發(fā)放工資開始,我們的算法又要變了,這次的改變就是結構性的,因為我們要開始正式實施新個稅法了。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免稅收入-減除費用-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我們得把專項附加扣除加進去了,其實邏輯也很簡單的,無非就是再增加一個減除項。
那我們的任務是什么呢?
那就是收集員工的專項附加扣除的信息,把這些信息匯總,在代扣員工個稅的時候給他再扣除,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減稅。
而我們現(xiàn)在正在擔心的問題就是什么?
首先就是這個附加扣除中每個事項的標準到現(xiàn)在還沒正式發(fā)文,其次就是標準定了后,這么多的附加扣除的收集,我們怎么做?通過什么方式來收集?特別是人員多的單位,這個工作量真的還是挺大。
標準最快就會定下來,畢竟馬上要實施了,總有1月1日就會發(fā)工資的單位,必須考慮到。其次如何收集也不用太過于擔心,信息化時代,各種個稅輔助軟件,各種APP、公眾號客服端。
我相信收集數(shù)據(jù)還是容易,設置好選項,員工直接勾選,自動生成扣除數(shù)據(jù),這個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
06
好了,這會我們暫時先不管具體標準有沒有變化,我們繼續(xù)沿著這個思路往下走,看看會發(fā)生什么?
1月小編也是10000的工資,按照思路,我們繼續(xù)來算應納稅所得額,按照什么思路呢?就先按照過渡期間的思路做。
假設按照現(xiàn)有的附加扣除標準,小編能享受的附加扣除如表:
那么小編的工資條就變成這樣了,按月度稅率表算個稅。
個稅=760*3%=22.8,同樣10000工資,個稅是越算越少啊。
有沒有注意到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是不是就是簡單的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數(shù)而已。
所以,思路很清晰嘛,其實,現(xiàn)在我們糾結能不能做1月份工資表其實就是糾結這個專項附加扣除數(shù)據(jù)。
為什么捉急,就是因為這個附加扣除遲遲定不下來,有發(fā)工資比較早的怕來不及收集數(shù)據(jù)。
07
思路好像是這樣的,但是實際政策下來其實又不一樣哦,我們都知道《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是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小編理的2019年的預扣方法是自己想的,就是上面那種方法,但是實際呢?
昨天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56號出來了,明確了預扣方法,一錘定音,結果并不是像小編這樣算。
而是有了一種新的算法,叫做累計預扣法。
什么叫累計預扣法呢?其實也簡單,有點類似企業(yè)所得稅的按季預繳,就是每個月算工資薪金個稅的時候都把前面的累計算,算出來一個總的應納稅所得額,總的應納稅額,再減去前面已經(jīng)交了的個稅。
如此而已!
那么現(xiàn)在再次回到第一個月發(fā)工資算個稅時候。
其實第一個月累計的就是1月份的數(shù)據(jù),實際就是和小編前面結果一致,只不過稅率表就不是換算成月的那個稅率表,直接用全年的,如下圖。
好了,我們再重新來看小編一月份工資表,就是下面這個造型了。
全部變成了累計的。
按照預扣率表一算出來個稅22.80。其實這個和前面方法算的結果是一樣的。
關鍵就是第二月開始后就不同了,第二月假設還是10000工資,其他事項都一模一樣,沒有變化,那么表就變成了這樣。
全是累計數(shù)了,就是1月+2月的。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1520
2月份累計計提個稅為1520*3%=45.60,扣除1月交的22.80,2月也是繳納22.80,以后每個月都是如此計算,用累計的減出去前面已經(jīng)扣繳的。
當然,這個工作會交給軟件來完成,并不是你手工來做,這里小編僅僅把自己對這個過程的思路和大家分享一下。
至于你說為什么按累計預扣法?我現(xiàn)在能感受的好處就是讓個稅更均衡了。官方的解釋是這種方法,一方面對于大部分只有一處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納稅年度終了時預扣預繳的稅款基本上等于年度應納稅款,因此無須再辦理自行納稅申報、匯算清繳;另一方面,對需要補退稅的納稅人,預扣預繳的稅款與年度應納稅款差額相對較小,不會占用納稅人過多資金。
好吧,很有道理。
08
那現(xiàn)在我們該做什么?這都22日了。
我們現(xiàn)在對于工資薪金這塊的月度預扣方法已經(jīng)定下來了,鍋碗瓢盆已經(jīng)準備好了,我們就等著專項附加扣除的菜了。
如果你確實來不及在1月發(fā)工資之前收集,那么其實1月發(fā)工資時候也可以暫不扣除專項附加,后面補上就成了,不能耽誤大家拿工資不是?
當然,如果一個員工很單純,就只有工資薪金所得,那么其實走到這里他的個稅就已經(jīng)結束了。
但是如果他還有其他所得,比如勞務報酬、支付單位如何預扣?他又如何匯算清繳?這個小編后面慢慢和大家一起學習。
溫馨提示:如果有想報名或者咨詢的學員可以聯(lián)系網(wǎng)站客服或者撥打客服電話4008816886(QQ同號)
王老師 手機微信:18801588078
施老師 手機微信:13337808312
陳老師 手機微信:13905166580
徐老師 手機微信:18860900878
劉老師 手機微信:13813086899
李老師 手機微信:18761668689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
相關文章
最新資訊
網(wǎng)站地圖
-
財經(jīng)會計熱門證書
-
初級會計職稱
-
中級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外貿(mào)會計證
-
會計實務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