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將中國套入“模式”中
內容摘要:關于“中國模式”的討論由來已久,今年尤其熱烈。一本市面上相當暢銷的《中國震撼》,將這場爭論推向了高潮!爸袊鸷场彼膫字,似乎有些語意不全作者想表達的是,中國震撼了世界。
關于“中國模式”的討論由來已久,今年尤其熱烈。一本市面上相當暢銷的《中國震撼》,將這場爭論推向了高潮。“中國震撼”四個字,似乎有些語意不全作者想表達的是,中國震撼了世界。
在支持者那里,主流的意見認為,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快速提升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說,遍觀世界,“中國模式”其實是難以復制的。這樣的觀點是不是立得住腳呢?很多人在思考。
經濟學家黃亞生最新出版的《“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回答了上述疑問。在他看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并不獨特。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fā)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在其他國家身上找到影子。
嚴格來講,《“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并不是一本學術著作,這和黃亞生此前的一些作品(如《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等》)不同。這是一本隨筆、采訪筆記等內容的合集,在論述的深度上遜于純粹的學術著作。不過,黃亞生在這本書里,反反復復強調了一個命題,即所謂的“中國模式”,其實并不存在。
我以為,在一些輿論似乎過高評估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獨特價值之時,黃亞生及時推出的這本書,還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他沒有用深奧的數(shù)學模型來論證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卻是以講述常識的方式,擊中了一些輿論的浮夸之處。常識未必不深刻,且人們知道,常識往往需要被不斷重復,才能深入人心。
自1978年中國選擇改革開放之路后,總體上,中國經濟30多年來保持了一個令世界驚異的發(fā)展速度。從國家財政瀕臨崩潰的邊緣,到今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說,發(fā)展的成就是必須肯定的。無視這些成就,就是不尊重歷史。
中國經濟30多年來的高度發(fā)展,背后的支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化改革的制度釋放效應、經濟全球化時代里中國的開放抉擇、中國企業(yè)家精神的興起、科技進步的推動力、中國人力資本的紅利,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之外,受到激勵的地方官員們成了激活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種激勵,又與行政發(fā)包與晉級競爭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
在種種推動中國經濟保持高度增長的因素中,有些的確是為中國所獨有。比如,行政體制對地方官的刺激,就是明顯例子;中國的人口紅利,也是一般國家很難得到的但這是不是說,因為具有某些方面的獨特國情,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就可以梳理出一個“中國模式”來呢?答案是否定的。
從“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論,從來都不缺少人歡喜以總結性的概念來定義中國的發(fā)展之路。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即中國經濟階段性的高速度發(fā)展,本質上是遵循了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各類因素聚集在一起,共同為經濟高增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些因素涉及多個方面,豈能以一個“中國模式”就能解釋清楚?
更要看到,今天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發(fā)展方式轉型之困。也就是說,過去那種粗放的、以透支生態(tài)環(huán)保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已經無法繼續(xù)下去。高層一再強調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方式轉型,強調要以科學發(fā)展的理念統(tǒng)領未來的經濟建設,即是在表明,所謂的“中國模式”,本身便是內外交困,當中有許多問題必須得到求解。
比如,這30年中逐漸孕育壯大起來的權貴階層,或者說叫壟斷利益階層,正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阻礙。在黃亞生看來,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還將侵蝕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如果說這樣的社會“毒瘤”也是所謂“中國模式”下的“蛋”,這樣的模式又如何能繼續(xù)用于中國的未來呢?黃亞生說得好,我們有的只是“中國特色的道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式去實現(xiàn)一些普世原則。
能不能理性認識所謂的“中國模式”,關乎未來中國的許多選擇。因此,今天的中國,當不必奢談“中國模式”。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將發(fā)展的目光投向遠方,如何讓中國經濟真正走在一條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上。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