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重難點(9)
合計
要求:
(1)根據(jù)給定資料計算填列產品生產成本表中的總成本(將上表中的總成本空白處填完整);(2)計算甲公司2010年可比產品成本的降低額和降低率(計算結果保留三位小數(shù))。
【答案】
(1)
可比產品生產成本表(按產品種類反映)
單位;元
產品名稱 | 計量單位 | 實際產量 | 單位成本 | 總成本 | ||||
上年實際平均 | 本年計劃 | 本期實際 | 按上年實際單位平均成本計算 | 按本年計劃單位成本計算 | 本期實際 | |||
A產品 | 臺 | 50 | 1500 | 1475 | 1462.5 | 75000 | 73750 | 73125 |
合計 | 275000 | 268750 | 265625 |
(2)可比產品成本的降低額=275000-265625=9375(元)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9375÷275000×100%≈3.409%(二)產品總成本分析
1.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對比分析法、構成比率分析法和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進行分析。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它是通過將分析期的實際數(shù)同某些選定的基數(shù)進行對比來揭示實際數(shù)與基數(shù)之間的差異,借以了解成本管理中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
對比分析法只適用于同質指標的數(shù)量對比。在采用這種分析法時,應當注意相比指標的可比性。如果相比的指標之間有不可比因素,應先按可比的口徑進行調整,然后再進行對比。
(2)構成比率分析法
它是通過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占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全部的比率,進行數(shù)量分析的方法。這種比率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通過這種分析,可以反映產品成珥:的構成是否合理。
產品成本構成比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比率=直接材料成本÷產品成本×100%直接人工成本比率=直接人工成本÷產品成本×100%制造費用比率=制造費用÷產品成本×100%
(3)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
它是計算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數(shù)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反映各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的好壞。
產值成本率、營業(yè)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潤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產值成本率=成本÷產值×100%
營業(yè)收入成本率=成本÷銷售收入×100%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從上述計算公式可以看出,產值成本率和營業(yè)收入成本率高的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差;這兩種比率低的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好。而成本利潤率則與之相反,成本利潤率高的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好;成本利潤率低的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差。
【例題6·單選題】乙企業(yè)2010年成本為600萬元.銷售收入為2400萬元。則該企業(yè)的營業(yè)收入成本率為( )。
A.400%
B.60%
C.75%
D.25%
【答案】D
【解析】營業(yè)收入成本率=成本÷銷售收入×100%,則該題中的營業(yè)收入成本率=600÷2400×100%=25%。
【例題7·判斷題】甲企業(yè)2010年的營業(yè)收入成本率為75%,較2009年72%的營業(yè)收入成本率增加了三個百分點,這表明企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
【答案】×
【解析】營業(yè)收入成本率增高的企業(yè)表明其經(jīng)濟效益下降。
【例題8·判斷題】對比分析法的基數(shù)一般是相同的。( )
【答案】×
【解析】對比分析法的基數(shù)由于分析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計劃數(shù)、定額數(shù)、前期實際數(shù)、以往年度同期實際數(shù)以及本企業(yè)的歷史先進水平和國內外同行業(yè)的先進水平等。
2.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生產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二是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
(1)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
進行這一方面的成本分析,確定全部產品和各種主要產品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了解成本計劃的執(zhí)行結果。
(2)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對于可比產品,還可以進行這一方面的成本對比,分析可比產品成本本期比上年的升降情況。如果企業(yè)規(guī)定有可比產品成本降低計劃,即成本的計劃降低率或降低額,還應進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計劃執(zhí)行結果的分析。
(三)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是反映企業(yè)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各種主要產品單位成本構成情況的報表。該表應當按照主要產品分別編制,是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中某些主要產品成本的進一步反映。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的分析應當選擇成本超支或節(jié)約較多的產品有重點地進行,以更有效地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
1.一般分析
2.各主要項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直接材料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構成了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形成該差異的基本原因:一是用量偏離標準,二是價格偏離標準。前者按計劃價格計算,稱為數(shù)量差異;后者按實際用量計算,稱為價格差異。
材料消耗量變動的影響=(實際數(shù)量-計劃數(shù)量)×計劃價格
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實際數(shù)量×(實際價格-計劃價格)
(2)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
直接人工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構成了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形成該差異的基本原因:一是量差,指實際工時偏離計劃工時,其差額按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計算確定的金額,稱為單位產品所耗工時變動的影響;二是價差,指實際每小時工資成本偏離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其差額按實際工時計算確定的金額,稱為每小時工資成本變動的影響。
單位產品所耗工時變動的影響=(實際工時-計劃工時)×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
每小時工資成本變動的影響=實際工時×(實際每小時工資成本-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
(3)制造費用的分析
制造費用屬于間接生產成本,產品成本中的制造費用一般是根據(jù)生產工時等分配標準分配計入的。因此,產品單位成本中制造費用的分析,通常與計時工資制度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相類似,先要分析單位產品所耗工時變動和每小時制造費用變動兩個因素對制造費用變動的影響,然后查明這兩個因素變動的具體原因。如果在進行直接人工成本分析時,已經(jīng)查明了單位產品所耗工時變動和生產工時利用好壞的具體原因,只需要聯(lián)系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中制造費用總額變動的分析,并結合制造費用明細表中各成本項目具體變動的分析,就可以了解產品單位成本中制造費用變動的種種原因。
對制造費用的分析,主要可以采用對比分析法和構成比率分析法等。
在采用對比分析法進行分析時,通常先將本月實際數(shù)與上年同期實際數(shù)進行對比,揭示本月實際與上年同期實際之間的增減變化。在采用構成比率法進行制造費用分析時,可以計算某項成本占制造費用合計數(shù)的構成比率,也可將制造費用分為與機器設備使用有關的成本(例如機器設備的折舊費、機物料消耗等,如果動力成本不專設成本項目,還應包括動力成本)、與機器設備使用無關的成本(例如車間管理人員職工薪酬、辦公費等),以及非生產性損失等幾類,分別計算其占制造費用合計數(shù)的構成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