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債務交叉審計要見人、見賬、見物
此次為交叉審計,即一地審計部門審計另一地的政府性債務。上述人士透露,根據審計署周末兩天視頻會議的安排,審計任務會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對于我國政府債務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各種猜測,多位學者均表示,最重要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性債務規(guī)模的不透明和舉債方式的不規(guī)范。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對我國來說,不是忙著去評估風險,而是要讓政府性債務透明,降低關注度,提高可信度。相對于全國性的審計,更重要的是抓緊建立一個政府性債務透明的制度安排。
審計部門已展開工作
本輪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與2011年一樣屬于國務院委托的專項審計,不同于每年進行的例行審計。此前審計署的例行審計抽查了36個地方政府性債務,其中9個省會城市。
上述審計系統(tǒng)人士透露,這次審計并非突然,此前上下已有消息傳出。有機構分析,本輪審計的初衷是要對媒體和市場的猜測有所交代,中央也要摸清底細為未來決策提供依據。
審計署要求各級審計部門從8月1日起全部進點審計,并于20日前將本部門政府性債務情況報審計署,10月中旬前向國務院提交審計報告。地方審計系統(tǒng)人士表示,其實從本月26日培訓結束后,審計部門就已經著手工作,主要是手上現有項目的收尾和本輪審計的前期準備工作。
本報從某地方審計局獲得的資料顯示,此次全國性政府債務審計范圍是中央、省、市、縣、鄉(xiāng)政府截至2012年底和2013年6月底的政府性債務情況。政府性債務審計按照“摸清底數,反映問題,揭示風險,提出建議”的總體思路,按照“見人、見賬、見物,逐筆、逐項”的原則對各級政府性債務進行認真審核。審計內容一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取得的成效;二是各級政府性債務的規(guī)模、結構及變化情況;三是政府性債務風險變化情況;四是政府性債務舉借、管理和資金使用情況。
本輪審計的重點行業(yè)和方向與2011年基本一致。
重點行業(yè)包括,一是分析以土地出讓金收入為償債資金來源的債務規(guī)模及償債風險變化情況;二是分析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行業(yè)和地鐵等市政建設項目的政府性債務規(guī)模及償債風險變化情況;三是分析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質量、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償債風險變化情況等。
此外,還將審查有無違反國家產業(yè)政策,將政府性債務資金違規(guī)投向“兩高一!毙袠I(yè),違規(guī)進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重點關注有關單位有無以信托貸款、銀行理財產品、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以及向企業(yè)法人直接借款、以個人名義借款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提高融資成本的情況。
中國地方債務基本靠蒙
2011年審計署第一次公布詳細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債規(guī)模達10.7萬億,此后再無官方數字發(fā)布。
今年兩會期間,審計署副署長董大勝稱,目前我國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為15萬億~18萬億元。但對這些數據,市場都不太認同,認為這一數字被低估。
今年4月,由于考慮到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和穆迪先后下調中國信用評級。
不過多個智囊機構及學者均表示,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仍在可控范圍內。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在7月底出版的《中國中長期負債能力與系統(tǒng)性風險研究》一書中稱,2010年中國政府資產負債凈值為11.3萬億元,政府資產負債率為80.2%,流動比率為46.4%,均處于世界中等水平,近期發(fā)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考慮隱性債務,并以窄口徑統(tǒng)計政府資產,當前中國資產負債率仍處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較低,風險可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也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的政府債務規(guī)模在可控范圍內。
建常態(tài)政府性債務統(tǒng)計制度
數據統(tǒng)計,日本政府債務占GDP比例超過200%,卻沒有發(fā)生危機。我國的債務率遠低于日本,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擔憂。劉尚希認為,這是因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趨緩,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被放大,而且缺乏透明度,導致各方只能猜測數據。
劉尚希稱,從本質上講,債務風險的評估都是一個“猜”的過程,穆迪、標普都不例外,“區(qū)別是睜著眼猜,還是閉著眼猜”。
劉尚希指出,這次應急審計之后,應加快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債務確認標準,形成常態(tài)的政府性債務統(tǒng)計制度,并定期公之于眾。
7月初,審計署網站刊登的審計署駐重慶特派辦工作人員的文章稱,近年來,各地政府為實現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紛紛以政府或下屬部門和機構的名義,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形式,設立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融資平臺公司進行大量融資,導致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劇,而金融危機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更使得債務規(guī)模持續(xù)膨脹。在地方政府舉借債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需要對地方政府債務性資金進行經常性的審計。
文章還指出,從以往的審計結果來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普遍存在底數不清、舉債主體多元化、地方政府超過實際能力舉債和融資不規(guī)范等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常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多頭融資、多頭授信”格局讓銀行難以把握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財政擔保承諾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的可能。
此外由于融資平臺舉債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資金期限較長,又多與融資平臺的其他經營性資金混同使用,挪用閑置債務資金的現象往往難以杜絕。“有的將債務資金借給其他單位使用,有的是改變債務資金用途,有的甚至將債務資金長期閑置,不僅無法發(fā)揮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還需支付閑置資金的利息!
據記者采訪了解,理論上來說,地方債務應納入財政管理,但“多頭融資、多頭授信”造成地方的財政部門并不能全盤掌握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且地方財政部門多受限于當地政府,更難約束政府舉債行為。
財政部長樓繼偉3月曾表示,財政部正在部署有關地方債的調查,先以審計署統(tǒng)計的約11萬億元債務為基礎,區(qū)分出顯性、隱性、直接以及或有債務并分析風險,分門別類采取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趨勢。他強調,下一步會研究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