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導游考試導游知識輔導專題三:建筑文化
專題三、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概述
•中國建筑文化
地位:三大建筑體系之一
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的文化
形式:“土木的史書”
(一)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1、雛形期(夏-春秋):
a.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qū)以穴居、半穴居為主,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qū)以干闌式建筑為主
b.商代出現(xiàn)較具規(guī)模的城池和宮殿建筑
c.周代開始用瓦蓋屋頂,以版筑法為主,已具一定法則
2、發(fā)展期(戰(zhàn)國-南北朝):
a.秦漢統(tǒng)一,建筑規(guī)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總體風格豪放樸拙;木結(jié)構趨向完善;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筑和陵墓為主
b.魏晉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觀大盛。
3、成熟期(隋-宋):
a.政治安定,經(jīng)濟繁榮,建筑風格雄渾壯麗,舒展大度
b.建筑類型以都城,宮殿,佛寺,陵墓,園林為主
c.宋代官方頒布《營造法式》,內(nèi)容與秩序有了官方規(guī)范
4、總結(jié)期(元-清):
a.規(guī)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豐富、分布更廣、數(shù)量更多
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結(jié)構簡化而裝飾性加強,精細富縟
c.民間建筑與少數(shù)民族建筑大大充實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內(nèi)容
d.1840年后,中國現(xiàn)代新建筑體系
(二)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1、多樣性特征與主流體系
多樣性:各地建筑風格差異大
主流體系:木構架
2、文化藝術的精神特征 {掌握}
倫理觀:皇權至上
布局觀:群體組合
自然觀:高度協(xié)同
審美觀:中和含蓄
3、實體空間的物質(zhì)特征
(1)木構架體系為主的實體建筑
•木結(jié)構建筑在中國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優(yōu)點:{掌握}
取材方便、適應性強、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繕,適宜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和資源特征
•主要結(jié)構體系{掌握}
由梁、柱、檁、枋等構件采用榫卯結(jié)合形成框架承重。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結(jié)構體系。
(2)結(jié)合環(huán)境布置的空間序列
•空間處理方式{掌握}
壇廟以十字軸線展開;民居和宮殿建筑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園林建筑以曲折軸線展開,強調(diào)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變化
•“天人合一”的風水論影響{熟悉}
通過對地形、地質(zhì)、植被、水文、環(huán)境容量進行勘察,究其利弊,善擇基址,適當布置建筑與村落城鎮(zhèn)。
(3)多樣化的院落組合
•布局手法{熟悉}
院落組合
•形成背景{熟悉}
古代易受自然災害、社會不安定因素侵害,
舒適生活的需要
(三)中國建筑的基本要素
(1)臺基: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起承托、防潮、防腐,美化等作用
(2)柱:承重構件,排布形成“柱網(wǎng)”,不同柱網(wǎng)造成不同的空間格局
(3)開間:四根木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筑迎面間數(shù)稱為“開間”或“面闊”,縱深間數(shù)稱為“進深”
(4)大梁:架于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木頭,用以形成屋脊
(5)枋:柱子之間起聯(lián)系和穩(wěn)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構件,椽、墊、枋三者形成一種固定的構建組合方式
(6)檁:架在梁頭位置的沿建筑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作用為直接固定椽子,并把屋頂荷載通過梁向下傳遞
(7)斗拱:由頭、拱、昂三部分組成,一般置于柱頭和額枋、屋面之間,用于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
(8)屋頂(屋蓋):六種主要形式
(9)山墻:房子兩側(cè)上部呈尖形的墻面
(10)藻井:傳統(tǒng)建筑天花板的一種裝飾,也有預防火災之義
2、裝飾裝修
•古代建筑裝飾的美學特征{熟悉}:
1、顯示建筑社會價值;
2、大多數(shù)都有實用價值,并與結(jié)構緊密結(jié)合;
3、規(guī)格化、定型化;
4、藝術風格有鮮明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五大裝飾類型:{熟悉}
(1)大木作裝飾:柱、梁、枋、斗拱、椽子等端部的藝術處理
(2)小木作裝飾:門窗、廊檐、天花、室內(nèi)分隔構件等的藝術處理
(3)磚瓦作裝飾:屋頂、墻面、地面、臺座等取材和加工藝術
(4)石作裝飾:臺基、石柱礎、欄桿、踏步、建筑小品等的石雕藝術
(5)油漆彩畫作裝飾:木結(jié)構表面的藝術處理,分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三個等級
(四)中國建筑的主要類型
1、建筑的十大功能性類型{熟悉}
(1)宮廷府第建筑 (2)防御守衛(wèi)建筑
(3)紀念性和點景性建筑 (4)陵墓建筑
(5)園囿建筑 (6)祭祀性建筑
(7)橋梁及水利建筑 (8)民居建筑
(9)宗教建筑 (10)娛樂性建筑
二、宮殿(壇廟、祠堂、書院、會館)建筑
1、形制演變{了解}:
規(guī)模逐漸縮小,密度逐漸增大。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筑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后寢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jié)合的自由布置演變?yōu)橐?guī)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
2、布局特征{掌握}
(1)嚴格的中軸對稱:表現(xiàn)君權受命于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
(2)左祖右社(左廟右社):體現(xiàn)崇敬祖先、提供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的傳統(tǒng),古代以左為上
(3)前朝后寢:體現(xiàn)“前堂后室”的布局傳統(tǒng)
3、宮殿內(nèi)外陳設{熟悉}
•內(nèi)部:斗拱、琉璃瓦鋪頂、彩畫、盤龍金柱、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梁柱及各種建筑小品等
•外部:華表、石獅、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爐、銅龜、銅鶴等
(1)北京故宮
(2)沈陽故宮
(二)壇廟
1、功能{掌握}:用于祭典諸神、祖先及先賢,是寄托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地方
2、實例介紹{掌握}
(1)天壇:自元代起的祭天場所
(2)岱廟:古代帝王來泰山豐禪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場所
(3)孔廟:紀念孔子,官方建廟崇祀
(1)天壇
(2)岱廟
(三)祠堂
1、功能{掌握}: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廟堂,分為先賢祠、宗祠、神祠
2、實例介紹{掌握}
(1)晉祠
(2)陳家祠
(四)書院
1、特征{掌握}:即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場所,由講學、藏書和供禮三部分建筑組成,講究風景環(huán)境的選址
2、實例介紹{掌握}
(1)白鹿洞書院
(2)岳麓書院
(五)會館
1、特征{掌握}:古代公共建筑的一種,具有辦公和居住建筑等綜合功能,大多建于首都、省會和商業(yè)、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城市。
(1)同鄉(xiāng)會館:館內(nèi)有祠堂供奉鄉(xiāng)賢
(2)行業(yè)會館:館內(nèi)供有行業(yè)祖師及演戲酬神用的戲臺,講究裝飾
2、案例介紹{掌握}
(1)天津廣東會館
(2)開封山陜甘會館
三、園林建筑
•中國園林的起源與發(fā)展
•中國園林的類型
•園林特征
•園林要素組成
•造園手法
•實例介紹
(一)中國園林的起源與發(fā)展{了解}
•商周:“囿”
•春秋:“苑”
•秦漢:宮苑、城池
•魏晉南北朝:自然化私家園林
•唐宋:寫意山水、園林造景
•明清:精品化發(fā)展
(二)中國園林的類型{掌握}
1、按所屬分:
皇家園林
私家園林
寺觀園林
公共園林
2、按所處地理位置分:
北方園林
江南園林
嶺南園林
(三)園林特征{掌握}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對自然構景要素進行有意識地改造和調(diào)整、加工剪裁,表現(xiàn)一個精煉概括的典型化自然
2、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合:園林建筑始終與山、水、花木等有機組合在一系列風景畫面中
3、詩畫的情趣:園內(nèi)的動觀游覽路線所形成的漸進空間序列及景觀布置上所體現(xiàn)的繪畫原則
4、意境的蘊含:園名、景題、刻石、匾額、對聯(lián)等表達和深化意境的內(nèi)涵
(四)園林要素組成{熟悉}
各要素作用{掌握}
(五)造園手法{熟悉}
1、抑景
2、添景
3、夾景
4、對景
5、框景
6、漏景
7、借景
抑景{掌握}
“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
“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
夾 景{掌握}
•園林中將視線兩側(cè)較為貧乏的景觀,利用樹叢、樹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隱蔽,形成較為封閉的狹長空間,突出空間端部的景物,這種左右兩側(cè)起隱蔽作用的前景稱為夾景。
(六)實例介紹{掌握}
避暑山莊
頤和園
西苑(三!焙!⒅泻、南海)
圓明園
2、私家園林(大部建于明清,以江南私家園林為主)
(1)拙政園
(2)留園
(3)網(wǎng)師園
(4)寄暢園
(5)個園
(6)余蔭山房
3、寺觀園林
(1)潭柘寺
(2)白云觀
4、公共園林
(1)西湖
(2)瘦西湖 四、宗教建筑
(一)類型與演變
•宗教建筑類型{了解}
寺觀、佛塔、石窟、經(jīng)幢
•宗教信仰對中國建筑類型的影響{熟悉}
佛教:漢傳佛寺
道教:道觀
藏族藏傳佛教:藏傳佛寺
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建筑屬世界伊斯蘭建筑體系
傣族上座部佛教:小乘佛寺
(二)佛教建筑
1、石窟
2、寺廟
3、佛塔
1、石窟{熟悉}
•功能:用于供奉佛和菩薩
•分布范圍:西至新疆西部、甘肅、寧夏、北至遼寧,東至江蘇、浙江、山東,南達云南、四川
•著名實例: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
2、寺廟
(1)形制演變{熟悉}:
以塔為中心的方形庭園(東漢) 前期舊型延續(xù)與宮室第宅型(南北朝) 唐代特色佛寺(唐、北宋、遼) 現(xiàn)存形式(明以后)
(2)唐代佛寺的特點{掌握}:
•明顯的中軸線
•較大的寺院在主體殿閣兩側(cè)仿宮殿中廊院式布局
•主院與各小院均繞以回廊,廊內(nèi)有壁畫,有的還附建配殿或配樓
•塔的位置由全寺的中心演變?yōu)榈钋白笥抑秒p塔,或于主體殿庭前方兩側(cè)分立塔院
(3)明代后“伽藍七堂”式佛寺的布局特點{掌握}:
主體建筑正前有山門,門內(nèi)左右有鐘鼓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nèi)有四大金剛塑像,后面是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再后為藏經(jīng)閣,以廊廡、配殿圍成殿庭。我國現(xiàn)存古代寺廟大都是這種布局。
(4)三類佛寺的分類與特征{掌握}:
•漢傳佛寺:木構架為主,人字形兩面坡屋頂,上鋪青瓦、琉璃瓦或鎦金銅瓦。主要特征為出頭的柱頭頭拱
•藏傳佛寺:佛殿高、經(jīng)堂大,建筑物多因山勢而筑
•小乘佛寺:以佛殿為主體,外有經(jīng)堂和佛塔,不一定中軸對稱,建筑形式較接近緬甸、泰國風格,佛殿屋頂坡度大,檐口壓得很底,幾層屋面往往貼在一起
(5)三類佛寺的實例介紹{熟悉}
•漢地佛寺:洛陽白馬寺、少林寺、福州華林寺、山西南禪寺、佛光寺、雙林寺、蘇州寒山寺、揚州大明寺、杭州靈隱寺、濟南靈巖寺、上海龍華寺等
•藏傳佛寺:拉薩大昭寺、北京雍和宮、包頭五當召、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等
•小乘佛寺:云南西雙版納的曼閣佛寺、潞西的菩提寺等
3、佛塔{掌握} P174
(1)樓閣式塔:我國佛塔的主流,是對我國傳統(tǒng)的多層木構建筑的仿造。山西應縣木塔和西安大雁塔都屬于此類。
(2)密檐塔:底層較高,上有密檐5~15層,一般為7~13層,只有單數(shù)層,不供登臨遠眺,用磚石而造,遼、金時期盛行。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為代表。
(3)單層塔:多為墓塔,有時在其中供奉佛像。塔平面有方、圓、六角、八角等多種,著名的有濟南神通寺四門塔。
(4)喇嘛塔:多分布在西藏、內(nèi)蒙古地區(qū),內(nèi)地從元代起也開始建構,一般作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著名的有北京的妙應寺白塔。
(5)金剛寶座塔:建于高臺之上,共五座,中央一座較高大,四隅各一,較低小,僅建于明、清兩代,數(shù)量較少。代表有北京大正覺寺塔。
(6)小乘佛教佛塔:分布于云南傣族地區(qū),外觀較細高而秀逸,極富民族風格。以云南景洪的曼飛龍塔。
4、幢
•起源與演變{熟悉}:
使用起源于唐初,即在八角形石柱上刻陀羅尼經(jīng)宣揚佛法(如廣州光孝寺大殿前的唐寶歷二年石幢),以后幢的造型隨佛教發(fā)展而演變,形體趨向高大,且有雕刻花紋(如五臺山佛光寺唐乾符四年石幢)
(三)道教建筑
1、基本特征及與佛教建筑的差異{熟悉} :
課程推薦
- 注冊會計師普通班
- 注冊會計師特色班
- 注冊會計師精品班
- 注冊會計師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50元/一門 | 購買![]() |
- 注冊會計師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
最新新聞
網(wǎng)站地圖
-
財經(jīng)會計熱門證書
-
初級會計職稱
-
中級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外貿(mào)會計證
-
會計實務操作
專業(yè)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nèi)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yè)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yè)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
專業(yè)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nèi)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yè)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yè)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