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遼寧縣鄉(xiāng)解困之道
縣域經濟和縣鄉(xiāng)財政困難,歷來是調控部門頭疼不已、經濟學家大聲疾呼的“痼疾”。一度有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中國部分地區(qū)的縣域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絕非危言聳聽――前幾年,在一些經濟中等或欠發(fā)達省份,縣域經濟沒有增長點,行政事業(yè)單位長期發(fā)不出工資,進而導致亂收費、亂罰款,上訪告狀不斷……
縣域經濟困難的癥結何在?縣里的同志總是抱怨,收入被拿走的太多;但反過來看,中央和各省每年撥給困難縣的轉移支付資金并不少。為什么上面年年給錢,下面的日子卻越來越難過?縣鄉(xiāng)困難,難道真像古希臘傳說中的“戈爾迪烏姆之結”那樣,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象征“亞細亞之王”的“戈爾迪烏姆之結”,最后還是被亞歷山大大帝解開了。他沒有像無數的能工巧匠那樣,去費心琢磨繩子是怎么打成結的,而是直接揮劍,將繩子從中間一分為二;蛟S,解決縣鄉(xiāng)困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魄力和眼光――找到最根本的辦法。
在國家對財政困難縣實施“三獎一補”的大背景下,遼寧似乎找到了解決縣鄉(xiāng)困難的“亞歷山大之劍”:它不在于上頭多給錢――那只能保運轉,不能從根子上促發(fā)展,搞不好還會讓大家爭戴貧困“帽子”;也不在于精打細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那在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還很難做到;更不在于政府投錢上項目搞建設――那是走了舊財源建設的老路,結果將給政府留下一堆包袱。
真正的解困之道,就是充分運用財政的調控功能,調動縣鄉(xiāng)發(fā)展經濟的積極性。這種積極性只能來源于看得見的好處,說白了就是縣本級財力的增加。于是,我們看到了在國家實施“三獎一補”的大背景下,遼寧省充分運用獎勵、補助、貼息、績效考評、中小企業(yè)貸款擔保等多種財政手段,鼓勵困難縣發(fā)展經濟。惟其如此,遼寧縣級財政收入才有了連續(xù)三年的高速增長。這些增長不是數字游戲,而是實打實進入國庫的資金。
自實施“三獎一補”政策以來,2005、2006兩年可說是全國各地縣級財政紅紅火火的兩年。而遼寧省早在2003年就出臺了省對縣的激勵補助措施;“三獎一補”出臺,對遼寧來說更是如虎添翼。
金人慶部長在剛剛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央財政將繼續(xù)加大“三獎一補”的資金規(guī)模。我們希望,更多的地區(qū)能夠像遼寧等地一樣,手持縣鄉(xiāng)“解困”的“亞歷山大之劍”,為各地的縣域經濟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