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催生股票投資新貴
相關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fā)布了39項企業(yè)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同年11月,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先后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準則指南》,標志著歷經3年構建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最終完成。新準則基本涵蓋了目前國際財務會計報告準則的大部分內容,除小部分根據(jù)中國特殊情況做出特別處理外,基本實現(xiàn)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按照要求,上市公司于今年1月1日起率先執(zhí)行新會計準則,同時要求在2006年年報中披露新舊準則差異對股東權益的影響。
特別提示
我國原有具體會計準則是16項,基本上在2001年頒布或修訂(后于2003年修訂其中一項)。2001年至2005年間,財政部以四個補充規(guī)定(解答一至解答四)的形式對上述準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訂或否定。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財政部出臺了新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20多項,結合上述修訂內容,制定了新的會計準則。與舊的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減值、企業(yè)合并、所得稅、關聯(lián)方等幾個方面。
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1、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影響
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規(guī)定:債務人獲得的債務重組利益將計入當期損益,形成利潤;由此將導致部分公司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可能極大地提高每股收益(EPS)。據(jù)有關機構測算,因這一規(guī)定,2006年上市公司可增加收益約63億元。
新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guī)定:滿足一定條件時,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可計入當期損益,有關機構以2004年上市公司非貨幣性交易340億元的規(guī)模測算,上市公司2006年因新準則增加的收益將約為75億元。
有關年報表明新會計準則的影響已然顯現(xiàn)。2007年率先公布年報的江南高纖股東權益差異調節(jié)表顯示,執(zhí)行新準則后,該公司2007年1月1日股東權益增加1?761.75萬元。
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shù)字顯示,截止1月底,已經公布年報的36家上市公司按新準則調整后它們的股東權益比按照原制度計算的股東權益總計增加12.28億元,每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平均增加約0.34億元,平均增幅3.69%;截止2月10日,已公布年報的公司因執(zhí)行新準則而導致股東權益變化幅度超過20%的公司共有23家,其中S?ST百花以93%的股東權益增幅名列榜首。此外,由于執(zhí)行新準則而使股東權益增幅較大的還有新湖創(chuàng)業(yè)、精達股份、南京高科和云天化,它們的股東權益分別增加了1.96億元、2億元、10.7億元、12億元。
但也并非所有上市公司股東權益都增加,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因執(zhí)行新準則而“減值”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shù)。統(tǒng)計顯示:截止2月10日,共有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顯示其股東權益在新會計準則下有所減少。其中,ST江紙為最,其股東權益因執(zhí)行新會計準則減少了2.67億元,此外,光華股份股東權益減少了1.07億元,華泰股份股東權益減少了1.57億元。
2、對防止上市公司財務違規(guī)的積極作用
根據(jù)新的會計準則,上市公司不得利用計提減值準備人為調節(jié)各期利潤,或者在前期巨額計提后大額轉回,也不得隨意變更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都可能帶來一定的非經常性損益,會計政策不得相互混淆,也不得利用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差錯更正人為調節(jié)各年度利潤。因此,上市公司虛假債務重組和隨意調節(jié)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防范。
此外,新準則的實施對提高國內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增強外資并購吸引力、降低并購成本,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具有現(xiàn)實意義。
3、股票估值標準的國際趨同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在上市公司按照新會計準則披露信息后,股東權益增加的上市公司如南京高科、云天化等股票價格都大幅度上揚,相反,光華股份、華泰股份等在公司年報披露后由于股東權益減少股票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是隨后又上升,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變化即便對其當期利潤產生積極影響,往往也是以未來數(shù)年的利潤受到平抑趨勢為代價的;同時,會計政策的變化影響的是上市公司的會計利潤,但不影響公司的內在價值。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股票估值將有較好的可比性,影響市場運行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在不同時期影響股市運行的力度也不同。從目前情況看,估值標準的國際化是毋庸置疑的趨勢,其動因源于資本市場全球化趨勢。從現(xiàn)實情況看,制度的國際化、投資理念的國際化直接導致了估值國際化、股價的結構調整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的長期一體化趨勢。當價值投資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主流時,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定價也逐漸趨于國際化。
投資者在對上市公司進行股票估值時,往往將A股公司與香港、美國或歐洲等市場的同行業(yè)公司進行業(yè)績和估值水平的比較。我們暫且不論A股公司與境外公司所處的成長性、經營風險等方面的不同,僅僅從會計上來看,這種做法就可能存在很大的問題。事實上,由于會計政策上的差異,在直接比較A股公司與境外公司的業(yè)績以及指標時,很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進行業(yè)績比較和估值水平比較時,關注不同公司之間會計政策的差異非常重要。尤其是要將此類比較作為對A股公司投資意見的重要依據(jù)時,尤其如此。
催生投資新貴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得公允價值走向現(xiàn)實,必將成為具備投資性物業(yè)價值重估概念類公司的股價“催化劑”,地產、商業(yè)、銀行與物流類公司存在機會。投資者應繼續(xù)盯住此類上市公司年報的披露,選擇最佳投資機會。(證券導報 2007-3-26)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tǒng)綜合版